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2018-10-26 12:52:58
  • 0
  • 1
  • 15
  • 0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雪山和喀拉库勒湖】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

 

【撰稿·摄影

 

2017.7

有山一样的父亲,有父亲一样的山,生活才如此的踏实,生命才如此的生生不息......

 

柯尔克孜语称:慕什(慕孜、慕士、木孜)是雪山、冰川的意思,塔格(阿塔)是父亲的意思。

 

 

母亲是河、父亲是山,这是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深情表达,并没有什么人去刻意规定,而是自然而然,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亲情称谓。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和柯尔克孜族人,把凡是赐予生命之水和滋养草原的冰山都称之为“冰山之父”。

 

慕士塔格雪山地处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也就是被称为不周山的怀抱中。这里在中国汉朝就以“葱岭”相称,因多野葱或山崖葱翠而得名。能代表帕米尔高原的圣山那就非慕士塔格山莫属。至于叫什么(音译)“慕士塔格”、“穆什塔格”、“木孜塔格”就不太那么重要了。

柯尔克孜语称:慕什(慕孜、慕士、木孜)是雪山、冰川的意思,塔格(阿塔)是父亲的意思。

“慕士塔格”被某位探险家有意无意中称为“冰山之父”,从此得名而被大众认可。生活在它周围的塔吉克族人和柯尔克孜族人来说“慕士塔格”不光认冰川雪山为山父,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他们顶礼膜拜的山神。

有了这些亿万年的雪山和冰川,就意味着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水是生命之源的意义就不言而喻。生命是父亲给予的,当然也是母亲养育的。因此,把雪山称“父亲”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既然有父亲,那自然就有母亲。

 

由于河流称为大地的动脉,河流世世代代的滋润大地哺育着万物生灵,因此,江、河、湖、海和土自然是生命的母体。

 

大家都熟知世界上把河流比作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称为“母亲河”。但把山称为“父亲山”却很少!比如: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印度的母亲河恒河,东南亚六国共同的母亲河澜沧江-湄公河,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德国的母亲河莱茵河,美国的母亲河——密西西比河等等。

 

小时候在我记忆中最清楚的就是陕甘交界秦岭山被称为父亲山,其它就再没有父亲山这个概念。然而,最近几年我行走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一带,不知不觉中接触到好几座山叫父亲的山,比如: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交界的“木孜塔格山”,它是车臣尔河发源地。昆仑山的“穆什塔格山”,它是克里雅河的发源地。帕米尔高原上三雄(公格尔山、公格尔九别峰、慕士塔格雪山)之首的“慕士塔格山”,它是盖子河、康西瓦河、塔什库尔干等河的发源地。在这些塔格(山父)中,我最熟悉的还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慕士塔格雪山”。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金色的帕米尔高原】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守望家园】

 

 

山父的手心手背都有人(手心塔吉克人,手背柯尔克孜人)

 

十七年前,我第一次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壮志,骑着我的两轮,披星戴月直到太阳直射头顶才到达山父的脚下。深蓝色的天空下,山父(慕士塔格雪山)在朵朵祥云的掩映中,端庄威严直挺挺而打坐。我仰视了很久,它脸庞棱角分明,形体刚劲有力,目光凌厉,俨然一位宽肩厚胸,极其严肃的父亲在注视着我这位毛头小子的到来。我深深吸了一口凉气,感觉到它在批评我,你不该来这,最起码你不应该这样匆匆忙忙没有准备的来,是的,这种一腔热血的冲动,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是少年的轻狂。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是对山父的不尊,但话又说回来,这种冲动除了我自身的涉世肤浅外,当时社会上就流行这种信马由缰的张狂和不稳重。站在山父的脚下,我忘记了一天来被山路和高山反应折磨得即将崩溃的精神和身躯。我在山父跟前就像个蚂蚁,看着山父,我想起了我曾经脚下的蚂蚁,我脚下的蚂蚁用不了十分钟它会趴遍我的全身,而我要是攀爬到山父(慕士塔格雪山)的峰顶,那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现在雪山就在眼前,只有痴人说梦话,还有什么能耐呢?就算是爬到它的腰肌线(雪线),我也得用三天啊。那根本不是望山跑断腿,而是望山直接气死人。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慕士塔格雪山的尊容,也是第一次被山父打垮了我的嚣张,我无地自容。然而,不打不相识么!也正是这一次的打击,我就爱上了这座矗立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冰山之父。从此,我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围绕着这位山父大人转悠。十几年来我见过我亲爹没有几回,而这位帕米尔高原上的石头父亲(慕士塔格雪山)每年我最少也要拜会五六回。时间长了我与山父不光是为了某种魔力的吸引而吸引,而更重要的是我那魂牵梦绕神秘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自然向心力。

 

我们老家(甘肃陇南西和)有给小孩子指树为父,认山为神的习惯,比如小孩一初生哭闹,身体瘦弱多病,根据老人、算命先生或阴阳先生掐指一算,新生儿和生父亲有因缘不合的问题,因此就得给小孩子找一个八字命运相符的人或树认为拜大(干爹),从此这孩子就有两个父亲。然而,老家认山为父亲的事好像没有,但是认山上的人、树、神为拜大(干爹)的有,认石头为父的那绝对没有,因为它和老家骂人的一句话:“某某人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同意思。当然,认好人做父一生得利,要是认贼作父那几辈子也洗不清了。

 

想到这我对于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和柯尔克孜族人认冰山为父就不难理解了。

 

描写慕士塔格雪山的词语很多:比如“高耸且挺拔、巍峨又高旷、静谧亦圣洁、圆润又壮丽、磅礴且逶迤......”形容慕士塔格雪山为父亲的词汇如:“皑皑白雪,犹如老人的满头白发,倒挂的冰川,似乎胸前飘动的银须,犹如一尊千古白发巨人,雄踞群山之首,父仪群山;山上终年积雪不化,冰壁闪耀,巍峨庄严,神秘莫测,傲视苍穹”......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公格尔九别峰】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帕米尔牧区】

 

   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它巍然矗立于帕米尔高原之上,他与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并列于高原湖泊“喀拉库勒湖”之上,慕士塔格列为帕米尔高原雪山三雄之首。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言:“天人合一”。因此,才有了围绕帕米尔高原上的三雄(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慕士塔格峰)几多身临其境、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父亲和女儿悲泣虚构故事。

 

把山称为“父”(山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实写照。身躯伟岸而高耸挺拔是父亲山的品质与气宇体现。江河蜿蜒逶迤而温柔流淌是母亲河怀柔品格象征,在这请别问我先有山还是先有河之说。我只能引用周涛老师的诗《积雪的慕士塔格》来诠释我和大家对慕士塔格的疑惑,让朴素迷离的朦胧意识多少得到一些慰藉!

 

 

无数被积雪擦得发亮的山峰

如想象中巨人的头颅

沉思在冬日的柔光里

钢蓝色的微笑

藏着永恒的神秘

 

......

 

然而只有用生命

才能作它的阶梯

是雪千载统治的城堡

是冰万古不化的墓地

是生命不容易到达的地方

同时居住着

死亡和真理

 

──周涛《积雪的慕士塔格》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塔吉克族老人和柯尔克孜族老人们】


手心手背都是肉,十指连心不分离。

 

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和柯尔克孜族人生生不息,就是繁衍于山父(慕士塔格雪山)的手心和手背上。

 

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瑰宝中,常以天地指代宇宙,指代大自然。《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大自然孕育生养了万物,既是万物之父母,当然也是人类之父母。当你真的来到帕米尔高原上,站在帕米尔三雄的怀抱中,鸟瞰天上的瑶池喀拉库勒湖(变色湖),才能深深感受到上面所表述的人与自然的那种惊天地、泣鬼神天人合一宇宙间万物生灵与空灵的有机结合。因此生活在手心手背上的两个不同民族却有了相似的生存本领,保存了相对纯正的游牧文化风格。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平面上,但他们却有不一样的生活风土习俗,比如:婚丧嫁娶就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我只能用自然环境造就和种族习俗传承来解释(后续)。

 

造山运动完成后,这些山一直就在那里,尽管几亿年以来一直接受者风雨雷电的洗礼,但它俨然是一副青春靓丽,朝气奋发,坚韧挺拔,积极向上成长的少年,在宇宙中帕米尔高原和它的三雄还是年轻的生命。它们上千年来一直接受着来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人们对它的敬仰与朝拜。愿天下苍生得以延续,愿一切生灵得以永存。见证江河山川之变迁,见证天地之轮回。包容天下一切因果关系,储存人间万象信息。这就是山,这就是山父。

 

生活在手心手背上的塔吉克和柯尔克孜人,无不都看着他们“阿塔”(山父)的眼色行事,冰雪的消融、气节的变化都是观看慕士塔格峰的变化而定,这是对山父尊严的维护,也是对大自然真挚的敬畏。两边的游牧民遵循着自然法则,日出日落,斗转星移,节气的交替,牧民的脚底和牲畜的嗅觉就这样跟随着大自然给予的生物钟点绕圈生存。没有冲突,没有背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瘦弱的羊群,经过冬春和夏秋,依靠大山,牛肥马壮,羊群翻倍。牧民在这个时间段开始享受山父和上苍赋予他们的天伦之乐。牛羊懒洋洋晒着太阳消耗着过多的脂肪,牧民们开始张罗着儿女的婚嫁迎娶。笑声渲染着高原的空气,婚庆谱写着生命的延续。

 

山再高有人(也包括其它动物)则有灵气、则有生气,这也就是大山、神山、圣山存在之意义。

 

一提到帕米尔高原有很大一部人马上会想到那里是生命的禁区,世界的屋脊。就像一句诗的描述: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这种描述的确让人不战而栗。我只同意“世界屋脊”之说,而不认可“生命禁区”之言。比如:来此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他们声势动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是趴到了7546米的峰顶,但不管怎样这点值得称赞。说明一点:我也是积极倡导勇于攀登高峰支持者。我清楚的记得抗日战争中最著名的其中一句话:那就是“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成功登上慕士塔格峰顶的挑战者,你们的成功是柯尔克孜族牧民用背背上去的。要知道所有登山后勤物资都是牧民人背牦牛驮到大本营,再转到一号二号营地去的。牧民既是搬运工、又是向导、也是炊事员......登山者为的是挑战极限、展示自我、满足心态的一种举措。而牧民对于这些不感兴趣,他们只为出苦力,多挣几张大团结,就当是额外的一点收获而已。登山英雄们走后,山还是那座山,牧民还是那些牧民,牛羊满山跑,炊烟还袅袅。

有人说帕米尔(塔吉克语:世界屋脊)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为艰险和神秘的一段。当地有一民谣: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其实,只要你爱它就没有艰险,只要你有心就不怕路途遥远。

自古以来慕士塔格山就是西进东出的咽喉,因此这里并非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禁地。实际上途经这里的东西商贾者、求经布道者、刀枪铁甲与铁蹄、战鼓呐喊与旌旗就从未间断。不说古人古道,现今最起码也有三条通道,向东有盖子古道,向南有沙塔(啥车至塔县)通道,向西有瓦罕走廊,因此,慕士塔格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喉结,是连接东西的枢纽。玄奘途径这里,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对这一段的记录描述很少,因此,从学术界到考古界对于这一区域的探索还只是个皮毛。留下了很多悬念供后人科考调研。关于慕士塔格的神秘古道我在另一篇文稿中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言。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对帕米尔高原也有所记载(仅供参考)。称为“波谜罗川”,记载如下:“国境东北,逾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从我个人在这一局部行走中看到的现象遗迹也可以说明这里有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比如:在慕士塔格山腹地有无人无家族认领的墓葬群、利用石穴埋葬的葬坑、有棕黄色长发的尸骨、有蒙古族敖达木遗迹、有古代行走的牲畜古道和小范围人群行走的便捷近道;有驿站,有僧侣途径的宗教遗迹(其里拱拜孜),有传说中的“贼娃子的路”等等。还有曾经著名的西行者法显、玄奘、高仙芝、斯坦因......是以水路而行还是以旱路而行,以及传说中淹没在暴风雪中的宝藏等秘密,最终都有可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从而,这座近在眼前而感觉遥不可及的慕士塔格群山,以它的自然、人文主义精神、早期人类、地缘优势等等便自然而然飙升到高大上的位置。我们除了仰慕、敬畏外,应该积极主动以世界观的眼光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更多的认识它。

   

说山我不得不说说生活在这里的人,前面说过,这里生活着高山民族塔吉克族人和柯尔克孜族人,他们就像是生活在慕什塔格雪山手心手背上的两个亲兄弟。他们虽然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各种礼仪习俗,但他们从来就没有听说发生过冲突(这里关于这两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不做介绍)。他们相互依附、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共同在这个神仙居住的地方繁衍生息,这也是不同民族在一起和睦相处生活的典范。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雪域高原上的一只小鸟儿】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帕米尔高原上的野葱】称“帕米尔高原”为“葱岭”因此而得名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飞越帕米的的西藏毛腿沙鸡】

 

 

生机盈然,繁衍与轮回自始至终正常运转, 帕米尔不是生命的禁区。

 

走近它,了解它,无限生机在眼前。

 

慕士塔格雪山是帕米尔高原上最著名的一座雪山,所以,它是整个帕米尔区域内生态系统风向标、是导航站。慕士塔格周边的区域正处在西帕米尔之上,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高、落差大、降水较多、植被相对比东帕米尔丰富。

 

由于水源和植被覆盖的面积相对大,这样为人类、动物和鸟类繁衍给于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层层分明的自然结构,给整个自然生态有了一个明显的等级区分。从整个地貌看:垂直的自然带结构致使下部和山谷中以蒿类和盐木为主,构成了一个荒漠群落。32003600米为多刺垫状植物群落 (如多刺紫云英);36003800米为棱狐茅、针茅草原地带;38004300米发育着高山寒漠植物。这层层分段的植物种类,为不同的鸟类及动物生存自然划定了特殊的生活区域。鸟类和动物该在什么区域就在什么区域,基本是固定的,就像马可波罗盘羊它就不会在海拔三千五以下的地区来活动(特殊情况除外),西藏毛腿沙鸡也在4000米左右的区域生活,印度池鹭就在高山下3000米左右湿地和喀拉库勒湖周边活动,雪豹在5000米左右的悬崖峭壁或冰塔林极其危险几百公里区域活动。长野葱的地方就是野鸡抱窝的地方,因为野葱籽是小鸡们最好的食物(具体位置我不告诉你)。总之,狼有狼道,羊有羊道。植物链造就了食物链,生生死死,水到渠成形成了完整的轮回系统。

 

沿慕士塔格周边的台地是山羊和盘羊的主要繁育地,偶尔会发现青绵羊。由于最近几年人类活动越来越多,高地山羊和盘羊越来越很难见到(捻角山羊栖息于喷赤河与瓦罕河间较为低矮的山岭)。慕士塔格峰周边有棕熊,靠吃旱獭为生,但现在只看到标本,活体已经好多年没有人见到,两年前在达阪上有超百只成群的西藏毛腿沙鸡,现在看不到了,只有零星的几只(这个的确和人的活动有关系)。狼群随着加大保护和人们对狼的宽容,加上旱獭繁殖比较快(食物充足),现在阵容比较强大。反对猎杀野绵羊、北山羊、盘羊、岩羊、青羊和鹅喉羚的禁令,使得雪豹和狼的食物得以存留。髯鹫和秃鹫为数不多但也得以生存延续,鹰和隼类依靠山鹑、雉和雪鸡在帕米尔高原得以生存。根据最近几年爱鸟人事拍到的鸟类和保护鸟类动物资料显示,大量往返于西伯利亚和南亚之间的迁徙禽鸟造访西帕米尔的身影时有出现。比如:喀什爱鸟人事彭银星在卡勒库勒湖周边拍到的印度池鹭,陈丽在苏巴什达阪拍到的西藏毛腿沙鸡等等,这些足以说明鸟类在这一区域迁移和留存的证明。帕米尔高原不是生命的禁区,不是冰冷荒凉的魔域,而是,鸟语花香、飞禽走兽出没、光怪陆离、欣欣向荣、生命力旺盛的人间热土,是人们在此寻找清高的乐途与殿堂,但愿这片净土能够得以保护,但我们也很明显感觉到以发展为名的残忍开发。

    

帕米尔高原,

 

慕士塔格雪山,

 

盘古以前你就在那里,

 

开天辟地之后你依然在那里;

 

慕士塔格你是众山的守护神,

 

慕士塔格你是一切生灵的精神家园及意志丰碑,

     

慕士塔格你是帕米尔高原上的定海神针,

 

慕士塔格你是众雪山冰川的父亲,

 

慕士塔格你是塔吉克人和柯尔克孜人的阿塔(山父),

 

慕士塔格你也是我心中的阿塔。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盘羊的头骨】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帕米尔牧区】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牧区的柯尔克孜人家】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帕米尔高原上的游人】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雪山下牧民的玩法】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冰川】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公格尔雪山】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公格尔雪山】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雪山】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塔吉克人家】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塔吉克人家】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慕士塔格与喀拉库勒湖】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卡拉苏达阪】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苏巴什(水源地)达阪】

 

 

慕士塔格,我的阿塔【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2018·五·10月双月刊】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